当前位置:主页 > 优文 >

乔家营子民俗博物馆可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2-07-14 06:17:15

  第一篇:乔家营子民俗博物馆可研报告(1)

  太仆寺旗乔家营子勺儿泉民俗馆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民俗馆建设项目

  (二)项目性质:新建

  (三)建设单位:内蒙古勺儿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四)建设地址:太仆寺旗永丰镇乔家营子

  (五)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用地面积500㎡,建筑面积400㎡。

  民间民俗生活用品及文物收藏、配套通风、通讯、安全监控、信息网络等辅助工程和供电等公共设施。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民俗馆项目建设投资总额5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由蒙古勺儿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自筹。

  二、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筹建民俗馆的现实背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以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为目标,支持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地要紧紧依托当地区位和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村建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和古建筑、古民居等特色资源保护,加强规划引导,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组织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水平。

  在这个背景下紧密结合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扶贫攻坚工程,根据太旗历史现状、旅游规划及农牧结合区的特色,通过建设乔家营子勺儿泉民俗馆,结合乔家营子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以原生态农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馆,将让游客切身感受农耕文化的同时,也能带动和扶持村民发展农家乐、农家文化大院,建设特色养殖、大棚种植,推广“农家菜、农家院、农事、农情”等互动体验活动,加大特色农俗旅游产品生产销售,打造以农耕文化、民间工艺、乡村民俗为特色的农家乐经营。

  (二)筹建民俗馆必要性

  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太仆寺旗没有民俗文化博物馆的空白,在满足民俗文化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承接展会,开展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等;民俗馆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主要承载平台之一,其功能首先具有文化事业的共性——教育、宣传、经济功能,并且在功能发挥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民俗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互动的。,民俗馆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有着较大的经济效益。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馆,将进一步推动太旗民俗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服务的发展;民俗博物馆不仅实现了经济方面的贡献,更为民俗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满足公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及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强了对我国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三、乔家营子建设民俗馆的优势

  (一)乔家营子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良:民俗馆是乔家营子农俗项目规划的重中之重,片区毗邻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是我盟主要客源市场和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处,有利于形成游客规模聚积。据统计,每年通过该地的游客达20万人次以上。

  (二)乔家营子夏秋凉爽宜人,气候条件优越:村域地处内蒙古高原,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32.7℃,最低气温-35.7℃。冬春气温寒冷,夏秋季节凉爽,适宜避暑度假、休闲旅游。

  (三)、农俗和民俗文化条件:村落西南有龙王庙一处,有着传统祭祀文化、庙会文化,适合再现当地的农俗、民俗文化。

  四、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打造民俗馆

  (一)“农耕文化”主题背景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各民族的农事活动,既是农作的劳动过程,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农耕文化”恰恰是历史长河和普通人类生活一脉相承的“接地气文化”。近年的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也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农耕文化渐行渐远。很多在钢筋水泥的大楼中生活的人们,已经忘记了“男耕女织”,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造就的那些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具有太仆寺旗特色的“农耕文化”原汁原味的完整保留下来并呈现出来,而这个呈现过程的载体就是勺儿泉民俗馆。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许多休闲农业旅游只是表层开发, 既缺乏农业文化遗迹的保护, 又缺乏创意和创新, 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在挖掘当地民俗风情、人文资源, 丰富活动娱乐性和文化性不够, 游客参与性等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内容不多。我们通过勺儿泉民俗馆的农耕文化的深入挖掘中,丰富其文化性、娱乐性。

  (二)民俗馆设计理念依据和功能分布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了上万年在这年复一年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农业实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化。

   全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20平方米*20平方米的正方形展厅,按照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大门分春入冬出两个进出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功能区以不同相应司机的颜色作区分,表现农人一年耕四季劳作的基本规律,春天下种,夏日生长,秋天收获,冬日收藏;古代民以食为天,讲的就是要依据天时、遵循规律

  关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出处有二:

  一为:《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另一为:《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1、春播:

  2、夏锄:

  3、秋收:

  4、冬储:

   第二篇:可研报告1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xxx一级木材检查站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xxx林业局 1.1.3 项目法人:xxx林业局 1.1.4 项目主管单位:xxxx林业厅 1.1.5 项目性质:新建

  1.1.6 基地建设地点:两个一级木材检查站分别在xxx的xx乡、xx北部的xxx。

  1.1.7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通过标准化建设,两个木材检查站建设固定站房715平方米、场道硬化700平方米,木材存放场地2500平方米,并完善供水、供电系统,技术装备完成通讯工具、检测设备、档案管理设备,办公家具购置和检查站的绿化美化任务。

  1.1.8 建设期限:1年内完成,即2005年。

  1.1.9 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两个一级检查站投资总规模12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林业固定资产投资7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50万元。

  1.1.10效益评价: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达到有固定场所、设备精良,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树立木材检查站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林业窗口的形象,激励职工提高素质,安居乐业,更好地保护国家森林资源。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⑴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中央预算内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

  ⑵国家林业局《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LY5141—99;

  ⑶xx县、xxx林业局和检查站提供的基础材料

  1.3 研究结论

  该项目建设后,可实现我省两个主要木材运输的交通要道得到控制检查,防止非法木材、野生动植物等产品非法运输,为全省其他xx个木材检查站树立标兵,通过硬件建设,彻底解决了木材检查站无自己的固定站房、工作环境差、场地简陋、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为加大执法力度、文明执法、科学执法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提高了林业对外形象,可更好地为保护林业资源,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该项目是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基础性建设,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 木材检查站的作用与地位

  2 木材检查站是林政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堵塞木材运输漏洞、阻止木(竹)材、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林产品非法转移、运输的重要监督前哨,是实现木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促进植物检疫的关口,是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负责对木材和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运输检查监督的最基层行政执法单位。对保证林业资源有效管理和发展有较好地促进作用。 2.2木材检查站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林业部门资金紧张,对木材检查站建设投入不够,租用民房作为检查站,造成办公条件环境差,设备十分简陋,检查人员长期风餐露宿,无论酷暑和严冬,都守在工作第一线,工作环境条件差,工资不能照常发放,造成部分人员工作情绪低落。由于先进设备几乎是一片空白,不能利用现代技术促进检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效率较低,执法水平也难以提高。 2.3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的面貌,从总体上提高检查站的工作条件是非常必要的,限于目前的财力,我省优先选择了洛宁县、杞县两个木材检查站作为样板,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检查站不但软件上过硬,人的综合执法素质提高,同时也要把基础设施和先进的设备武装起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才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做出更大地贡献。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 自然地理条件 3.2 社会经济条件 3.3检查站的基本条件

  第四章 建设方案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提出的“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科学执法,文明执法,发挥河南优越的区位优势,加强木材检查站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通过固定站房建设,配置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和监控设备,大力提高检查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最好地履行木材检查站工作职责,建设成为工作一流、装备一流、业绩一流的国家一级木材检查站,为保护森林资源做出更大地贡献。 4.2 建设原则

  ――科学规划,尽快实施,突出特色,争创一流;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高起点,严要求,实现现代化;

  ――站房建设与设备配备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

  4 4.3 项目建设目标

  检查站的标准化建设为机会,实现结构与功能配套,人员看守与先进设备相结合,通过硬件和制度建设,改善林业的执法条件和环境,树立良好的林业对外形象,通过全面提高,建设成为作风过硬、文明执法、装备一流、业绩一流的全国样板木材检查站,实现管理出经验、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标。 4.4 项目建设内容

  4.4.1 固定站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①站房建设:按照标准,固定站房建设设计为2层小楼,每座小楼建筑面积330平方米,。

  ②场道和木材存放场地:在院前设立场道,临时停车检查,木材检查站设立场道300平方米,木材存放场地1000平方米;木材检查站设立场道400平方米,木材存放场地1500平方米。

  ③供水系统:xx属山区,地下水位深,需打深井一眼,在楼上修建水池,通过管道抽到水池内再通过自然压力成为自来水。xxx木材检查站的地下水位较浅,打一眼一般机井,购买一套无塔供水系统就可很好地解决问题,投资较少。

  ④电力系统:由于木材检查站不临居民区,需要架设一段电力线 通讯设备

  ①移动通讯: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工作人员需配备移动电

  5 话,目标是每个检查人员一部,根据需要,余庄站需要购买10部,柿园站需要购买11部。

  ②公网电话:每个检查站配备公网电线部。

  ③传真机:为与相关单位进行快速文字信息交流,每个检查站配备传线 检测设备

  ①电子监控设备:安装在道路上,可以向两个方向实施远距离监控,计划购买北京可为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4路千眼巨人S1648-4全套设备,每个检查站一套。

  ②木材检测设备:主要购置木材速测仪器,票证真伪识别设备等,根据需要,每个检查站配备1套。

  ③植物检疫设备:对于没有出示检疫证明的木材和森林植物产品,就地检疫。为此,为每个检查站配备病虫害检疫设备1套。

  4.4.4 档案管理设备

   ①照相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标准检查站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为每个检查站配备数码相机1部、录像机1部。

  ②计算机录入系统:为每个检查站配备计算机2部、打印机1部、扫描仪1部。

  ③档案柜:为每个检查站配备档案专用柜6个。 4.4.5办公家具

   6 为规范统一,为每个检查站配备桌椅10套,达到摆放整齐,井然有序。

  4.4.6绿化美化:建立整洁文明的标准一流检查站。必须内外统一,美观大方。因此,必须绿化美化,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整洁卫生。

  各检查站建设内容详见附表1。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 投资估算依据

  ⑴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⑵ 《林业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⑶河南省有关定额标准;

  ⑷设备价格按市场现行价格进行估算。 5.2 项目建设期

   1年,即xxx年内完成。 5.3 投资估算

  经估算,该建设项目1年内需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固定站房建设82.70万元,通讯设备建设5.00万元,检测设备建设17.60万元,档案管理设备建设6.20万元,配备办公家具

  7 1.00万元,绿化美化5.00万元,不可预见费7.50万元。 5.4 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125.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75.00万元,占60%,县级财政部门配套50.00万元,占40%。各县财政部门已做出了保证资金配套的承诺书,见附件。

  第六章 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证

  各县林业局要成立以一把手为领导建设领导小组,确保项目按要求保质按时完成。实行目标责任制,县林业局不但要向县政府负责,同时,也要向省林业厅负责。 6.2 资金投入保障措施

  项目建设资金属于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统筹安排。要制定必要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中央资金到位前,可以先垫付资金建设,县级配套资金要足额到位。 6.3 施工组织保障措施

  要按照现代实施管理办法,对于土建工程和设备购置工程,要建立公开招标制。对于有些设备不能全面公开招标的,要实行询价制度,货比三家。要执行工程监理制度,保证把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8 6.4 加强监督检查

  省林业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不定期检查,在工程完成后,要组织有关方面进行验收,对工程质量和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第三篇: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调查报告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调查报告

   班级:10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 姓名:XX

  2013-3-13

   目录

  前言„„„„„„„„„„„„„„„„„„„„„„„„„„„„„„„3 正文„„„„„„„„„„„„„„„„„„„„„„„„„„„„„„„3

  1.规模简介„„„„„„„„„„„„„„„„„„„„„„„„„„„3 2. 陈列展览„„„„„„„„„„„„„„„„„„„„„„„„„„„„3 (1)武强年画艺术展„„„„„„„„„„„„„„„„„„„„„4 (2)清代家居陈设展„„„„„„„„„„„„„„„„„„„„„5 (3)河北陶瓷艺术展„„„„„„„„„„„„„„„„„„„„„5 (4)村里的日子—泥塑作品展„„„„„„„„„„„„„„„„„6 3.馆藏精品„„„„„„„„„„„„„„„„„„„„„„„„„„„„6 4.学术研究与活动„„„„„„„„„„„„„„„„„„„„„„„„7 5.社会影响„„„„„„„„„„„„„„„„„„„„„„„„„„7 6.现状及发展„„„„„„„„„„„„„„„„„„„„„„„„„„„„7 结束语 „„„„„„„„„„„„„„„„„„„„„„„„„„„„„10

   前言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省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以收藏古代、近现代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是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乡土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8年6月挂牌成立,1999年10月22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自2005年5月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取消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门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级资格。2008年增设成立了“河北省工艺美术馆”。 正文

  1、规模简介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省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以收藏古代、近现代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是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乡土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8年6月挂牌成立,1999年10月22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同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级资格。2008年增设成立了“河北省工艺美术馆”。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仿清园林式建筑,风格清雅别致,简明朴素,建筑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中展厅6个,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另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馆区的绿化和建筑浑然一体,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参观环境。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自200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取消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门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感受博物馆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实现优秀文化的人民共享。此举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观众络绎不绝,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多年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注重加强业务基础建设,不断充实馆藏民俗文物和传统工艺珍品,积极改造和整修展览环境,努力提升陈列水平和接待能力,强化、拓展宣传教育功能,坚定不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在我省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陈列展览

   为了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馆藏文物特点,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先后推出了以

  《明清工艺珍品展》、《清代家居陈设展》、《武强年画艺术展》、《民间扇面收藏展》、《明清瓷器珍品展》和《民间用品收藏展》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物专题基本陈列。展览内容喜闻乐见,文物精美独特,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通过对文物内涵的发掘和陈列展示,反映了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使观众能在咫尺之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民间收藏专题展》于2000年荣获全国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随着对民俗文化研究和展示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俗文物、藏品的不断丰富,省民俗博物馆相继推出了《新内画艺术展》、《河北蔚县民间剪纸艺术展》、《辛集农民画展》、《民间剪纸艺术展》、《郭氏兄弟铁板浮雕艺术展》、《辛集皮贴画艺术展》、《白洋淀芦苇艺术展》等极富民族情趣和河北特色的民间工艺系列展。使深具河北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进入博物馆,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迷人的冀中田园风情和农家的生活情趣,也展示了民间绘画作者、艺术大师的艺术才华。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些展览对发掘民间艺术内涵,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间手工艺的弘扬和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武强年画艺术展

   年画,是我国民间在过年时装饰居室环境的节日艺术品,是伴随着欢庆新春的风俗而出现和发展的。它源于汉代的门神,宋代始有木版刷印年画的作坊。河北武强在明永乐时期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我国北方最大木版年画生产地之一。

   展览精选了138幅武强年画作品,全面的展示了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其浓艳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具有传统的燕赵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武强年画最早全用手工描绘,叫“生笔画”,产量较低,价格较高。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发展,改手工描绘为半印半画以至全部套印。我们现在所见的大宗生产的武强年画均是套印的。武强年画的制作,一般要经过绘图、刻版、套印三道工序。即作品先由画师画出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套色。武强年画,传承着古老的节俗文化,它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它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受人们喜爱的武强年画——这颗古老的艺术明珠在民族艺术的大花园中将会更加绚丽夺目。

  (2)清代家居陈设展

   河北是历史上的京畿之地,是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目前我馆收藏的大量明清家具,无论其用材质地、雕刻工艺、器物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展览围绕“家居陈设”主题,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及河北地区传统居家陈设的特点。科学地多方面揭示文物价值,以求突出优秀的河北传统文化特征。文物陈列以表现清代民俗文化现象为主要目的,兼顾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了便于揭示文物价值与内涵,文物按居室功能分类。给观众一个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舒适性于一体的高层次展示环境。使人们在古典、宁静、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展室内,品味一下中国家室的优雅,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3)河北陶瓷艺术展

   该展览分为如雪似玉的丰姿、黑白交织的艺术、色彩斑斓的梦幻、鬼斧神工的韵律四部分,精选了百余件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精品,展示了半个多世纪河北陶瓷的丰硕成果。 《河北陶瓷艺术展》的开幕吸引了省会各新闻媒体的朋友,河北省电视台、河北省电台、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当天,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还专程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理念相结合的陶艺作品备受同学们的喜爱。无论是对质地细腻,釉面光润,色彩斑斓的唐山陶瓷,还是洋溢着浓郁的民间风情和乡土气息的磁州窑瓷器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整个上午,展厅参观气氛热烈,观众被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深深的吸引,在展台前流连忘返。

  (4)村里的日子——泥塑作品展

   从女娲抟土造人开始,中华民族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千年来精彩的泥塑作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展示传统文化,丰富陈列内涵,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将于2010年9月25日推出《村里的日子——马若特泥塑作品展》,展览分为好日子、山里娃、山里人、禅之缘四部分,共展出泥塑作品100余件(套)。

   当代马若特的泥塑继往开来,更是将一团团的黄泥注入了灵魂和生命。其作品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主题,以社会发展为旋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这一朴实而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

  马若特,河北省曲阳县人,中国雕塑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曲阳雕刻艺术学校,深造于天津美术学院,回乡后创办“泥禅坊”工作室。他曾多次赴京举办个展,并多次参赛获奖。作品《黑土地》荣获中国首届环境雕塑大赛“槐花奖”,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收藏,得到业界高度评价。

  他的泥塑作品,以农民众生相为载体,顽皮活泼的孩童、憨厚质朴的汉子、饱经沧桑的老人„„或喜悦、或夸张、或平和。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在造型上粗犷朴实,刻画细腻,具有独特的原生态的题材和雕塑语言及艺术风格。在内容上既有对社会进步由衷的赞美和欣赏,又有对过去生活不尽的眷恋,更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冀。 这些曾经通过画面、影像感动过我们的一幅幅农村生活场景,不再只停留在关于童年和农村的记忆中,而是通过泥塑艺术品活生生地,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震撼力。透过这些泥塑作品,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创作者追求艺术的执著,更深深体会到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3、馆藏精品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3192件。其中古代文物藏品50657件,现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珍品42535件。尤其是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之

  作及李铁映同志陶瓷作品的入藏,极大丰富了我馆藏品体系,填补了我省博物馆界无当代传统工艺珍品类藏品的空白。其中包括文物精品和近现代工艺珍品。

   博物馆现馆藏的文物精品有:文房雅玩、瓷器、玉器以及老月份牌广告画等。近现代工艺精品有:河北花丝、杜立锁陶艺作品、董雪内画烟壶以及郭氏兄弟铁板浮雕。真实记录了民间的艺术历程,体现了河北的文化底蕴。

  4、学术研究与活动

  博物馆先后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讲座”、“中国传统节俗展—中秋节”、“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等系列讲座,并召开一系列专家论坛。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先后开展系列活动:(1)为迎接文化遗产日,展示该省唐山陶瓷的艺术风采,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于2012年6月8日举办《鸟语花香——河北唐山彩瓷艺术展》活动;(2)举办“学绝活 快乐过暑期”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民俗博物馆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欣赏和制作民间手工艺术;(3)为“全球青年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走进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

  5、社会影响

  在做好馆内各类陈列展览的同时,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积极向外延伸,扩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坚持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该馆举办实施的巡回展览,活跃在省会的厂矿、社区、中小学校和全省的部分县市,把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党的政策法规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

  6、现状及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的类别基本上是以综合性博物馆和革命战争及人物类纪念馆为主流。其展览内容也多侧重于中国通史、近现代革命史乃至人物生平介绍等。相对来说,专题性博物馆、地域文化类博物馆数量较少,特别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类博物馆,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即使建国后,极个别省市建立了一些民俗、民族类博物

  馆,但也多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如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俗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其收藏、展示的内容大多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风情及服饰用具等。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及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至今也没有一个比较权威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展示场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渐进,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节”申报抢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例,更加引发了国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和反思。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在各级领导和文化(文物)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图书馆及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民俗文化游、胡同游、古代民居游等成为一种文化旅游的时尚;以蔚县剪纸、唐山皮影为内容创作的文艺节目也纷纷登上了舞台,有的还选入了大型的春节晚会,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迸发出如此灿烂的光芒,就在于她早已深藏于我们华夏子孙的心底,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遗憾的是:虽然,眼下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热闹非凡,然而就民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来说,较之火热的民俗文化旅游现象,以及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首先从数量上来说,民俗(民族)类等专题性博物馆近几年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就其规模和总体数量上,还相差甚远,还不能与一些国外民俗馆和国内历史、综合性博物馆相比。其次从陈列展示来看,国家级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是一个老馆,主要展示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展示手段和内容都相对陈旧。一些省市级民俗馆则大多依托于古建筑、古民居或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而建,所展示的内容基本以本地域的婚丧嫁娶、节日风俗为主,服务于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藏品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由于资金的不足,依然是力不从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年轻一代,崇洋媚外,追求新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无知,甚至是排斥,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究其原因主要为:

  1、学校课本教育中传统文化内容少。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在中小学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几乎抛弃了传统文化,注重的只是方法和技能的培训,缺少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的熏陶,文化传承的链条在青少年这一代出现了断裂。

  2、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逐渐被冷落,甚至遗弃。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

  3、具有实物展示功能的民俗(民族)博物馆较少。大多数博物馆都把收藏和展示历史文物作为主要任务,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人们无法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取传统文化知识,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4、社会风俗日益西化。近年来洋节日给青少年以新的兴奋点,西方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被八十年代后的所谓“新新人类”欣然接受,他们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为理念都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5、民俗文化符号被现代审美意识取代。信息全球化正在使得中国文化失去传统,商业的繁华使得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符号逐渐被替代,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现代审美意识进入了更多人的脑海,我们生活的土地长满了冰冷的钢铁水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正在逐渐消失,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文化符号也在日益丢失。

   以上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时也更加要求文化(物)工作者和文化(物)部门做出应对和决策。就博物馆工作而言,文物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应该加大抢救、保护、记录那些即将逝去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同时也应下大力气抢救和保护那些近现代民俗文物或地域性较强的特色文物,进而为博物馆的民俗文化陈列及专题性陈列提供支持,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乡土知识教育提供实物资料。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专题博物馆的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我们祖先在历史上作出的成就与贡献,才能培养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结,才能使观众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

  可喜的是目前除了一些小型的专题馆发展较快外,在一些综合性大馆陈列中,民俗文物、民间艺术、地域特色文化也成了重头戏,如首博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陈列,不仅为北京人、也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津津乐道。杭州市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河北磁县磁州窑博物馆等,同样是各地游客观众争相参观学习的好去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位于杭州龙井路中国茶叶博物馆。这是一座以茶与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自199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成果丰硕,她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及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成为目前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专题性博物馆,同时还为当地经济乃至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传播作出了贡献。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成年人喜欢、青少年喜欢、国外游客也喜欢,因此,加强专题性博物馆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张扬博物馆的个性,突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结束语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积极向外延伸,扩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同时,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逐步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特别是《河北民俗文化从书》(共10册)的编撰出版,对于进一步研究河北的民俗文化、推广河北民间艺术、宣传河北、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保护民俗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与传递,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光荣使命。我们深信,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中国博物馆事业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四篇:学前教育工作总结乔营子学校

  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乔营子学校

  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学前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校基础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中心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现在我就将我们半年来的工作,作一回顾和总结:

  为了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我们都坚持开展常规检查,以稳步推进幼儿的整体工作。我们从幼儿管理、教育教学常规、卫生保健、等几个方面对学前教育进行全面检查、指导,在检查过程中,我们通过听汇报、实地查看、听课等方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检查,并对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及教育教学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反馈,并提出书面的整改意见。

  在检查工作中,学前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比较扎实,学期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够因地制宜,符合实际,计划切实可行,学期有较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能为实现整体目标服务,计划落实到位,实施情况良好,能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在教育教学方面,两位教师教学计划制定符合实际,教育目标清晰,教学管理工作比较扎实,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全面合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师教案能按照新的要求认真书写,活动设计科学合理,贴近幼儿生活,游戏性强,教研计划制定科学合理,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指定区域活动与教育目标结合上更加紧密。

  安全工作做得扎实、细致,各项安全制度、安全措施、安全预

  案比较完善,资料齐全,安全监督检查及时,记录真实,健康环境良好。

  为了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端正办学思想,规范行为,提高幼教质量的目的,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幼儿绘画比赛。我们还重点抓了基础管理建设,对两个学前班环境建设进行了一次大检查。通过运动会测查,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知识能力均合格。

  “今岁虽已过,明年岂无期”。在今年工作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是我们还需努力,尤其是在促进幼儿的能力和水平向纵深发展上,我们还需积极关注和努力思考,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钻研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思路,形成在研究、反思状态下的新型工作方式,不断积累有益经验,切实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我镇的基础教育多做贡献。

   第五篇:东北民俗博物馆1(1)

  东北民俗博物馆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

  二、参观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6:00

  三、售票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5:00

  四、收费标准:

  1、门票:

  (1)成人50元/张;

  (2)大学生和省外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60岁至70岁老人,吉林省内少数民族凭有效证件30元/张(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

  (3)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吉林省中小学生、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凭有效证件免费(吉林省中小学生的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户口本);

  (4)1.4米以下儿童免费,必须有成人陪同参观;

  (5)东北师大的教职员工、学生、离退休职工凭有效证件免费。

  2、讲解费:

   (1)10人以内90元,每超出一人加8元。(含全部展区) (2)预约中小学生团体(不含成人,20人以上含20人,持证明)

  基本展区40人以内40元,每超出一人加1元,

  专题展区10人以内30元,每超出一人加3元;

  陪同成人基本展区每人5元,专题展区每人3元。

   学校盖章证明上需注明:参观学生人数,陪同成人人数,活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五、讲解时间: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

  六、咨询电话

  七、介绍:

  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广场南侧,毗邻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它隶属东北师范大学,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展示东北古代及近现代民族民俗最全面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自2007年末开始筹建,为征集大量展现东北地区不同地域民俗风貌的展品,馆内工作人员遍寻东北地区,历时7年,总行程60多万公里,于2014年6月29日对外开放,现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3万平方米,藏品多达4万余件。

  馆内设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及若干专题展区,各展区采用实物、图表、文字、沙盘、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及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东北民族民俗事象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展馆一楼为基本展区,共分为两大部分: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从40万年前庙后山人古人类所开始,随后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春秋战国时期、高句丽、辽金、元代等每一个古代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源流和历代建制,以及对应时期的民俗文化;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对世居东北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十二个近现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民风民俗。在本展区,大家可以看到满族具有特色的三合院,零距离接触“口袋房,万字炕,烟筒竖在地面上”的满族民居。在俄罗斯族展区,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不用铁钉,只用圆木契合叠垒而成是俄罗斯族典型的传统民居——木刻楞等。以及有“ 鱼皮部”之称的赫哲族精美的鱼皮服饰除此之外,你还会看到汉族的闯关东、鄂伦春族的狩猎、朝鲜族的种植、蒙古族的畜牧„„还有一座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原生态的东北农家院落,土房、土炕、炕头的鸡窝、纸糊的窗„„每一样摆设,都是我们按照史料的记载还原的。

  展馆二楼为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与专题展区,作坊展区会带你展开一场穿越之旅,这里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了还原与演示。你会走进一个近代时期的东北大集,私塾、铁匠铺木匠铺、皮匠铺、炮仗铺、当铺、钱庄„„还能见到东北民间特色的粉坊、烧锅、大车店,还有锔碗匠、剃头匠、货郎、小炉匠、染坊、纸坊、粉坊、豆腐坊、油坊„„近20处场景再现了东北民间的五行八作。为大家充分展示一些代表性行业的生产工艺和制作流程,在这里大家还可真切看到从土豆到粉条的全部过程。专题展区主要有红山文化、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区、长白山画派展区、萨满专题展区、曹文汉先生捐赠藏品展区等。

  八:了解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古人类、古文明和多民族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全国统一版图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共同生活在东北的民族众多,学术界将东北众多民族分为肃慎、秽貊、东胡和华夏—汉族四大族系。由于种族源流和分布地区诸方面的不同,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相互影响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在本展区,观众可通过展陈了解从远古时代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东北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风貌。例如,石器时代精美的红山玉器、青铜时代的陶器与青铜器和历史时代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各种文化遗存等。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展区:古代民族源流与建置 ;东胡族系展区 ;高句丽展区;东北先民生活场景;古人类,古文明;秽貊族系展区 ;满族八旗;东北古代展区;

  (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

  主要分为以下展区:蒙古族展区;撮罗子 ;鱼箱;汉族岁时节日;满族室内;汉族岁时节日泥塑;满族三合院;赫哲族生活场景 ;朝鲜族室内; 蒙古族展区:

   蒙古族源自东胡族系,与室韦族中的蒙兀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历经民族融合、发展,于13世纪初正式形成蒙古族。人口约581.4万人(2000年),东北地区约占半数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撮罗子:

  “撮罗子”又作“仙人柱”,是鄂伦春等游猎民族较为原始的住房。其建造方法是先用三或五根顶端带杈的粗实木杆,斜立、互相咬合撮在地上,鄂伦春语称它为“刷那”,起支撑固定作用。然后用木杆依次斜搭在“刷那”上,有时还用“乌鲁包藤”(柳条圈)缠绕顶部以加固。撮罗子覆盖物因季节而不同,冬季一般覆以狍皮,夏季多用桦树皮、茅草等。 鱼箱 :

  赫哲族捕鱼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网捕、钩钓、叉鱼等各种形式。 拉网:

  拉网捕鱼是赫哲族网捕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划船撒网,岸边“拉套子”。一般是从江河的上游岸边向江河里顺流而下撒网,然后靠岸。起网时要把网的两头同时往岸上拉,将鱼用网兜上岸。 “蹶达”钩:

  冬季,赫哲族常用蹶达钩钓鱼。一般在水流较稳的江边河口处凿冰眼,把蹶达钩放入水中,手握木柄,不断上下抖动,水中的鱼误以为是小鱼在游动,常因“贪吃”而咬钩。蹶达钩专钓大鱼。 鱼叉:

  叉鱼是赫哲族古老的捕鱼方式。夏季,一般要先喂窝子,他们多在水浅的地方,用羊草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适当位置,吸引游鱼来吃。然后划船举叉叉之。冬季,先在冰上盖一草窝棚,在窝棚内凿一冰眼,手持鱼叉静待游鱼,只要鱼一露头儿便叉。 汉族岁时节日: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 满族室内: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满族,原称满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先秦以来,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的先世民族。自清代以后,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东北为最多,约741.55万余人(2000年)。目前东北主要聚居区有辽宁省岫岩、新宾、宽甸、本溪、桓仁、抚顺、清原等市县;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等。 汉族岁时节日泥塑: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 满族三合院: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赫哲族生活场景:

   赫哲族源于肃慎族系。其先民因活动区域及群体不同,曾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自称,1957年定族称为“赫哲”。人口约4640人(2000年),主要聚居地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赫哲族村。 朝鲜族室内:

   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一般认为是以19世纪

  六、七十年代移民为主而形成的。东北朝鲜族人口约192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三)、东北代表性行业展区

  展区分为:铁匠铺;钱庄;私塾;货郎;豆腐坊;粉坊;大车店;五行八作 铁匠铺:

   过去东北的村镇中都有铁匠铺,也称“铁匠炉”。铁匠铺中有与风箱相连的洪炉,要锻打的铁料先在炉火中烧红,再放于砧子上,由师徒合力打造成型。锄、镐、镰、耙、门环、马掌等老百姓常用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刀、枪、剑、戟等冷兵器,无不出自铁匠铺。

  铁匠铺收益是很高的,故有“泥瓦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股烟”的俗谚。但工作也非常辛苦,铁匠师傅需要伴着洪炉高温长时间挥动铁锤,做活时赤膊上阵,仍会汗流浃背。要打造出结实耐用的铁器,除了肯吃苦,还需要扎实、精湛的技术。这也是将打铁与撑船、做豆腐并称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原因。 钱庄:

   钱庄是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亦称票号、钱店,是银行的雏形。唐代,城市里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和替人寄存、保管财物的柜坊,可视为钱庄的前身。明代前期,官府放开货币流通,经营银钱兑换的钱庄应运而生。至明末,钱庄还发展出存款、放贷、汇兑等业务,且兼营米、布买卖。随着钱庄的迅猛发展,各地还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其中以晋商票号最为著名。 中国直至清末才出现真正意义的银行。钱庄在促进商业发展、密切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塾:

  私塾是过去一种开设在家庭、宗族和乡村中的民间办学形式,也称私学。春秋时期孔子在家乡开办过私学,人们便视孔子为史上第一位塾师。所以私塾多供奉孔子像。

  私塾多由落魄文人开办,由塾师在自宅设堂讲学,收受“束脩”(即学费),也有由乡里共同出资开课的,富家大户则独力聘师授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教学内容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初级文化知识。也有年龄较大的学生跟随塾师学习四书五经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儒家经典。修业年限视个人需要而定。

  私塾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它与官学并驾齐驱,相辅相承,为传承中华文明,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货郎:

   旧时在城乡间销售日用品的流动商贩称为货郎。过去商业活动不发达,村屯中少有货摊、店铺等商业设施。货郎便成了乡野间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或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满载着五花八门的货物走村串镇,从孩子们用的文具到女人们戴的首饰,再到老人们用的烟袋嘴,油盐酱醋、烟酒糖茶、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应有尽有。货郎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人们买东西,除了少数用现钱,大多用农产品兑换,所以货郎不仅提供日杂商品,还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货郎有一种带把儿的小鼓,鼓两侧用绳子拴着小鼓槌,来回转动,可敲打出声音,用以代替叫卖声。这种鼓叫做“货郎鼓”,听到鼓声就知道货郎到来了。人们常说“头摇得像拨郎鼓”,“拨浪鼓”其实就是货郎鼓。此外,货郎鼓也称“惊闺”、“惊绣”, 意思就是货郎的鼓声总能招来女性顾客购物 豆腐坊:

   豆腐是一种始于我国的食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时,偶以石膏点入豆汁而发明。因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而深受人们喜爱。

  豆腐的传统做法很有技术含量,包括:选豆、清洗、泡豆、磨浆、煮浆、挑皮、过包、点卤水、泼豆腐、压制、翻板打刀(揭干豆腐)等多道工序,其中泡豆子的时间,煮浆的温度,卤水的用量,都是有讲究的。所以民间有将撑船、打铁、做豆腐并举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说法。

  过去,老百姓平日里很少吃豆腐,只有过年过节或家中来客人时才到豆腐坊购买或用黄豆换取。 粉坊:

  东北的黑土地盛产品质优良的土豆,用土豆加工成的粉条,烹调简单、口感爽滑、便于保存,备受人们青睐。猪肉炖粉条、小鸡榛蘑炖粉条都是东北人喜爱的美食。

  过去,东北乡间有不少粉坊。一到秋冬季节,只要远远看见一片白白的晒粉场,就能找到粉坊。粉坊开工时,制粉师傅们赤膊上身,顶着腾腾热气,大汗淋漓地忙活,大人孩子纷纷围观,热闹非常,如同节日一般。制作粉条有“秋沤土豆冬推浆”之分。秋季是把土豆洗净,直接装缸沤成浆;冬季则要用石磨把土豆磨成浆。然后在大粉匠(也称老把头)指导下,经过过滤、墩缸、搅拌、过包、出粉面、凉粉坨、碎粉坨、炕粉面、打欠、兑矾、和粉面、叫瓢(把粉条漏进开水锅中成型)、过冷水、凉干等一系列工序做成粉条子。过滤下来的粉渣子还是喂年猪的上好饲料。 大车店:

  大车店,是中国传统民间旅舍。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和城关附近,为过往行人、商贩提供简单食宿,费用低廉。现在东北地区很多以“店”字结尾的地名都是从大车店沿袭而来。

  大车店门前通常会挂一种形状像箩筐的幌子,称为“箩筐幌”。一般小店挂一个,大点的店挂三个。幌子早晨挂,晚上或雨天摘下来。即使有写着店名的牌匾,也要悬挂萝筐幌,因为旧时识字的人少,大多数人只认得幌子。每逢年节,为了表达期盼有个新气象的愿望,还要更换新幌。 五行八作:

  旧时把各行各业泛称为“五行八作”。东北地区的五行八作涵盖了生产、贸易、餐饮、金融、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与城乡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为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五行八作的大部分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些行业所采用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工具、技艺及制作流程等,已化作种种独特的民俗事象,成为东北地方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以还原、演示。

  (四)、专题展区:

  展区分为:萨满文化展区;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红山文化展区。 萨满文化展:

   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是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英雄崇拜的原始宗教。萨满为通古斯语,义为“晓彻”,指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之人。因此,萨满是天的使者,向神报告人的行动并祈求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萨满”一词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兀室奸猾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国。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后通称作“萨满”。萨满教,即由萨满而得名。 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曹文汉先生1937年出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承李桦、古元等先生。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件13幅。其版画、藏书票作品曾在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获奖。1996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中国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曾出版《古元传》、《曹文汉版画集》、《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等九部作品。曹文汉先生长期热衷收藏,尤其是在糖标和唐朝开元钱币收藏方面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出于对东北师范大学的热爱和让藏品更好发挥其作用,曹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开元通宝铜钱、糖标、民国、伪满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各类票证及有关资料、香港回归报纸等总计1632件藏品,捐赠我馆。为了让广大公众更好了解其捐赠品价值,特选取代表性珍品进行展出。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即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在世界历史文化中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对其做好保护、研究和宣传等各项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954年,联合国发布“海牙公约”,约定战争期间双方都不得攻击对方国家的重要文物古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11月我国政府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截至2015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计48处,居世界各国第2位,其中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遗产34处。 红山文化专题展: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其主体分布范围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的西部地区,年代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色地承继了本地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优势因素,同时受到了东北平原诸多原始文化及中原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距今约 5500 -5000 年的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大型祭祀中心和玉礼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其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了显要位置。 长白山画派展区:

  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