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推荐 >

大鞋子和小鞋子

更新时间:2022-07-03 18:34:32

  第一篇:大鞋子和小鞋子[模版]

  大鞋子.小鞋子

  活动设计:白桂云

  活动名称:能找出大鞋和小鞋。会随音乐的节奏快走或者慢走。 活动准备:

  1、宝宝从家里带的爸爸的大鞋和自己的小鞋。

  2、《大鞋和小鞋》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宝宝“找一找”

  教师将大鞋和小鞋混在一起,请宝宝分别找出大鞋子和小鞋子。

  1、教师不小心把大鞋子和小鞋子混在一起,来帮我分一分。

  2、先找出大鞋子吧,再找出小鞋子来。

  二、 帮助宝宝“穿一穿”

  教师帮助宝宝穿一穿爸爸的大鞋子和自己的小鞋子。

  三、 带着宝宝“和音乐玩一玩”

  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宝宝随音乐的节奏快走或慢走。“像爸爸一样慢些走…….

  “宝宝跟着老师快快走………

  四、 帮助宝宝换上合适的鞋子,出去玩。

  请宝宝将大鞋和小鞋分别放在指定的位置。

  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穿好自己的鞋子。

  穿上自己的鞋子,刚刚好,真舒畅。我们出去玩玩吧!

  活动延伸:《穿一穿》能将鞋带穿入大小不同孔中。

  活动反思:宝宝们特别喜欢穿上爸爸的鞋走路,对他们来说既新奇又好玩。有个

  小男孩穿着爸爸的鞋后高兴地跑了起来,结果摔倒了,后来我在反思,宝宝穿上爸爸的鞋子之后,应该重点引导爸爸感受穿大鞋的感觉。

   第二篇:小鞋子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小鞋子》真的令我感动了。

  《小鞋子》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主人公阿里不小心把妹妹萨拉的唯一一双鞋子弄丢了。他央求妹妹不要告诉父母,他理解家庭生活的艰辛。萨拉就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她放学的时候就飞速跑回来与哥哥换鞋,哥哥在穿着鞋飞跑去上学。阿里和妹妹是那么渴望拥有一双鞋或者找回原来的鞋子。后来阿里为了赢得季军的奖品一双鞋而参加了市政府举办的长跑比赛,却意外的获得了第一名,而与那双鞋失之交臂。最后,父亲终于为阿里和萨拉每人买了一双鞋。

  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伊朗这个国家的看法。以前我觉得伊朗是一个战火频繁动荡不安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不会像这样平静。然而事实上他们也许比我们的内心要平静的多。我看到了伊朗贫困街道上的人们是那么善解人意。拿阿里一家来说,主人公阿里关心家人,热爱学习,勇敢聪明。面对第一名的赛跑成绩,并不开心,他只想得到那双鞋。萨拉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像个天使。她天真善良,也有女孩子本能的虚荣心,在家里十分懂事。母亲任劳任怨,自己生病了也不忘记关心邻居。父亲虔诚的信仰着伊斯兰文化,听诵经时流下热泪,自己家没有糖的时候也坚决不吃清真寺的糖。从他们身上流露出的所有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暖。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人们仍然互相帮助。

  最让我感动的当然是阿里为了让妹妹有一双鞋而进行的不懈努力。面对着老师的责问和处罚,他并没有说出来原因。他是个自尊心

  很强的男孩子。他和妹妹发现妹妹的鞋子被一个女孩子捡去而女孩的父亲是个瞎子的时候,便决定不再要那双鞋。这是多么纯净美好的心灵啊!而那个女孩捡到了萨拉的金笔,也诚恳的还给了萨拉。像这样温馨感人的画面还有很多。这实在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伊朗的电影热情的赞美他们的伊斯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丢弃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

  人类处处都有爱,这部影片会让人觉得世间是这么美好,即使是战火纷飞的中东。人类的情感是多么相似啊,信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爱却无国界!即使我们不懂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文化,也并不妨碍心灵之间的真切交流。我们理解,我们更要借鉴这部影片。不是任何影片都要追求高科技含量。更多的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气息,一部好影片永远是耐人咀嚼、百看不厌的。

   第三篇:小鞋子

  当小阿里在办公室中死缠着发福的体育老师,用近乎绝望的眼神与语气乞求参加赛跑时,我们从一对清澈的瞳孔里看到了一个男孩的全部勇敢与些许脆弱。

  对阿里这样大的孩子来说,其实并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苦难,但他却清清楚楚地知道,家里还没有付房租,还有很多赊债,母亲卧病在床,就连祭祀配给的糖也不能随便挪用半颗,这些看似琐碎纷杂的事却零星地构成了一个孩子对家庭意义的潜在认知,于是他学会了听话与懂事,也同时学会了撒谎与隐瞒,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个人的力量,在苦难还没有酿成灾难之前,平复这一切的风波与遭遇。

  一个男孩的成长存在与一瞬间,因为那一瞬间,他懂得了守护与承诺。

  影片中的阿里和萨拉都在成长,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双小鞋子的遗失,这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把兄妹俩的生活给纠结了起来,变得高度紧张,也让人多少领悟到了家庭的意义。

  谈到家庭,影片中还设置了另外几组家庭状况,便是盲人父亲和他的女儿亚宝以及城里的富家小妹妹艾利与她的爷爷。我觉得电影也许是想通过这两组家庭和阿里的家庭来进行类比与对比。亚宝与阿里家的条件相当,当萨拉带着阿里来到亚宝家门口,希望要回自己的鞋子时,却看到了双目失明的亚宝父亲与女儿嘻闹的场景,于是兄妹俩打消了先前的念头,只好怏怏地回去了。两个善良的孩子,也许是看到了他人的家庭遭遇与自己的相似,于是以一种孩子特有的侧隐之心,宁可让自己闷闷不乐,也不愿去伤害他人,这便是孩子能够逐渐成长的原因吧,因为他们开始理解并且感同身受他人所经历的苦难。然而另一组家庭中,年幼的小艾利是一个虽然衣食无忧的小公主,但她却也有着自己的苦恼,因为她没有玩伴,她不能像阿里和萨拉那样奔跑去小镇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当她听到阿里的声音时,一种仅存在于童声之间的默契感与亲切感便散发了出来。当然这种如童话般的状况也只可能发生在这个年龄段,发生在孩子们的身上。假想一下,如果在十多年后,当两个发育完全的年轻人再次在这种条件下相遇,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境呢,当然这是后话,也只能留给《大鞋子》去做了。

  以上的比较给了我们一个不太愿意接受的客观事实,那便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很强的等级,贫富,贵贱概念的,只是在慢长的成长过程中,成人世界里的一些默认的秩序感便潜移默化地注入到了孩子的身体中,令他们发育生长。就如阿里的父亲在面对城里的显贵时表现出来的紧张与无措,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这种秩序感已经根深蒂固了,于是他变得无法与自己身份相差太大的人交流,相反,小阿里的脑子中却没有这些束缚。可是若干年后,谁又能保证小阿里不会变成大阿里呢?这的确是一个令人伤心的事实。

  影片末尾,导演毫不吝惜地耗费胶片,用慢镜头来拍摄阿里奔跑的过程与姿态,而我看到的则是一头无路可退的幼兽为周围的环境而做出的本能抗争。这是种何等强大的能量,然而它却来自一个瘦弱的躯体,并且爆发出了高于成人世界所能达到的信念力量。最后的阿里得到了冠军,可是这对他来说却毫无意义可言,当面对所有人的欢呼与记者的闪光灯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最最悲情的冠军。其实阿里在最后时刻的奔跑中,是冠军还是季军的本身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他的信念已经达到了最大值,这种瘦小躯体驱动的力量足以赢得整个世界。

  一年后再次遭遇《小鞋子》,那些看似平淡却暗流涌动的场面,渐渐温热了我们被蒙蔽许久的赤子之心。

  不经意间发觉,我们所认可与欣赏的电影当中,多多少少都会讲到孩子的故事,似乎只要涉及到了孩子的戏,那种纯真与诚恳的态度就油然而生了。这让我感到欣喜的同时却又觉着有些失落,难道成人世界就没有那样纯粹与真挚的情素了吗,难道成人世界整天只有契约,汇率与保险,却没有沙漠,森林与相片

  吗,难道只有王子与公主才能拥有令人羡慕的爱情吗,难道表现一个人的童心非要让他含着奶嘴看报纸,用奶瓶喝绿茶吗。

  我们总试图从孩子的视角去关注与解读成人世界,以为那样会让我们的动机与目的都显得单纯,其实那却是一种最大的逃避,因为我们深知自己已经被成人世界里的规则所禁锢与掩埋。在成人世界里看似简单并且可以随意丢弃的意志,在孩子们看来是如此的严重与艰难。于是我们只能借孩子之口去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情绪,然而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想法,我们这样做只是用一种狡猾的态度在揣测一颗无暇的心,最后的结果却是孩子不像孩子,而我们也找不回我们了。

  而中东、西亚的文艺作品中都有一种对生活的坚持在里面,因为他们要耗尽许多心力才能达到坚守的幸福感,也许我们会说这多少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可如今已经什么都不信的我们却只会拿别人的“肉弹”说事儿,却怎么也看不到肉体背后的精神力量。

  没想到《小鞋子》的原名居然是《天堂的孩子》,实在难以将贫民窑与天堂联系在一起,导演的用意何在?

  伊朗导演一向擅长叙事,原本很简单的故事却讲得极生动感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哥哥和妹妹都是极懂事的孩子。哥哥不慎丢失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让父亲生气母亲伤心,他们宁愿共用一双鞋子上学。于是每日飞奔在巷子里,传递着一双破球鞋。哥哥为了给妹妹弄一双鞋,在赛场里拼命狂奔,拿了冠军后泪流满面,并非激动,只因没能得到属于季军的鞋子。那些奔跑的镜头拍得朴实无华,效果却很美,孩子的热情与活力全出来了。片尾哥哥回到家中,无言以对妹妹,他艰难地脱下已经磨破的球鞋,把磨破的脚泡在大水缸里一个人发呆。这个场景让我一切心酸,多可爱的孩子啊,多不幸的遭遇。幸好导演没有那么残忍,安排了一个不经意的镜头:父亲买了一堆东西回家,单车上面绑着两个用报纸包着的东西,想必是孩子们的小鞋子,非常人性化的处理。直到这时我回头再看,开始时推车人无意中捡走的那双鞋子与另一个小女孩丢掉的鞋子是同一款式,难怪妹妹后来一直盯着那个小女孩的鞋子,这种不经意便会忽略的镜头实在是太多了,亦可看出导演的匠心独运。孩子们虽然很穷,但他们的心灵美同天使,他们就是天堂的孩子。

  如果说马吉德的《小鞋子》是平淡见奇,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则有些做作的痕迹,尤其是片尾打架那段,过于渲染,反而失去平衡。两人共用单车的情节设计明显模仿自《小鞋子》,高下自分。

  兄妹之间的感情很平凡却很生动很贴切现实的表达出来。

  在每个人的童年,我们都有“不要告诉爸爸妈妈”的事,

  我们更多的是担心被父母骂

  而在片中

  小男主角更多的却是因为家中的经济情况

  他不想在增加父母亲的经济负担

  影片的内容并不是要引起别人的同情

  而是表达他们兄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在那场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

  我着实为着阿里而神经紧绷

  恨不得马上去看结果

  所以结果跟我预料是一样的

  可是我以为大家会因为阿里悲伤的脸而问及原因

  然而并没有

  阿里悲伤的回到了家中

  他与妹妹面对面的场面

  虽然没有言语

  然而却足以令人感受阿里心中的痛苦与愧疚

  阿里他们虽然穷

  但是他们却有着一颗慈悲的心

  看到别人比他们更难过的生活

  他们选择放弃自己的鞋子

  他们愿意牺牲自己而让别人过得更好。

  这是一个关于伊朗贫民区里的孩子的故事。

  哥哥在去帮妹妹修鞋的时候不小心把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弄丢了。而连房租都交不起的父母没有能力再买 一双。

  哥哥也只有一双早已破旧的球鞋,但此时却只能和妹妹分享,从此,兄妹两个只能在不停的奔跑中完成一双鞋的接力。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纯,纯的就如同当初看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人不同,际遇有差异,背景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两个国家都在快速的现代化过程中,高楼林立的地方高楼林立,高架纵横的地方高架纵横,记得以前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篇描写北京立交桥的文章,作者用文驺驺的辞藻赞美着天朝国都立交桥的雄伟壮阔,试图勾引出被教育的小孩子的骄傲感甚至是爱国热情。但如果你现在再去翻出这篇文章看一下或者让现在的小孩子看一下,他们准会说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肯定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来的孩子。

  然后旁边一位来自广东乡下的孩子就会插嘴道:肯定不是,我们乡下全是立交桥!

  现代化无可阻挡也不应阻挡,但这个社会往往在有意遗忘那些来不及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去实现自我现代化的人们。北京、上海的天价住宅没平方米的单价是生活在这些城市的底层收入者收入多年的收入或者还不止。

  回到伊朗,这个国家的财富是由石油而生的,这个国家很富裕,很长时间里都是油比水便宜。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石油为这个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这个国家的财富却如同中国一样,流入了官僚和精英的手中,玻璃幕墙反射的是伊朗炙热的阳光,而折射的却是贫民区孩子的茫然的眼神背后的底层生活状态。城北大片豪华的别墅区告诉你其实这个社会就是有一部分人跟你生活的境况真的有太多的不一样,这个社会就是有一帮人不用工作却能在你上班的时间进出商场酒店,扫货和娱乐。而你只能骑着没有刹车的单车穿过这里,或许还晦气的跌倒。

  阿里带着弄丢妹妹鞋子的负疚感,想为妹妹买一双鞋子,于是参加了一场长跑比赛,比赛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于是他必须得到第三名,这是他对妹妹的承诺,他不能跑第一个,要让两个人先跑,但有不能让第三个人超过他。但最后他却得了第一名,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第一名没有球鞋,而是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实际诱惑力的免费夏令营度假。

  虽然这个国家的女子都着装统一:长袍加头巾。但基于宗教名义的统一能够掩盖现实经济近况的差异吗?显然不能,即使在严格实行伊斯兰教义的伊朗也不能。于是有人可以穿着对阿里来说昂贵的运动服来比赛,而有的人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拍照、摄像留念,而阿里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他的心中却只能想一件事情,一定要得第三名,一定要一双鞋子。

  影片传达给我的深深的失落感,太多场景有太多的对比,这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完全没有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座城市的老城,老城里的居民生活状况都不是很好,那双拥有令妹妹羡慕的鞋子的女孩的父亲也只是一个盲人小贩(而妹妹还试图想把这双鞋偷过来)。而当情节一到阿里随同父亲去城北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整个同一社会内的差距就强烈的显现出来。然后就是几乎每一镜头都包含贫与富,上层与下层的对比。

  或许信仰让阿里的虽然脾气不好的爸爸保持了良好的道德感,寺里的白糖也不愿私拿一点,相信真主安拉会想出办法搞定恼人的催租的房东。但在整个大环境中,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只能默默附着于历史缝隙处的尘埃上,不用理会自会消失。如同《十七岁的单车》中的那个男孩,死命的抱住那辆单车,如同是他整个生命一般。他对这个城市的梦想都附着在这辆单车上了,而城市给他的只是无情的派个小混混将其偷走并转卖,这就是现实。

  当比赛结束的时候,阿里问:我是季军吗?

  对阿里来说,冠军、亚军都没有任何价值,在他所处的生存状态中。在他的生存状态中,他需要的只是一双使其免于无畏奔跑的球鞋。而或许,也正是这些奔跑,让他成为了冠军。

  这不是一部励志的电影,也没有催人的悲剧,但却提醒我们:似乎很多人都开始遗忘,有意识的遗忘了那些穿着破袜子去上学的岁月。

   第四篇:小鞋子

  《小鞋子》观后感

  前不久,看了一部叫《小鞋子》电影,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哥哥阿里将妹妹的鞋子拿去修补,结果在途中不小心把鞋子给弄丢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连居住都成问题,阿里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想出来一个办法:妹妹先穿哥哥的鞋子去学校,放学后,两人再把鞋子换过来,然后哥哥去上学。于是,兄妹俩开始了“接力赛”。为了早点回到家,一放学妹妹就飞奔回去,甚至提早交卷;而哥哥也是飞奔着去上学,即使这样,还是迟到,险些被学校开除。最后,哥哥因为想送妹妹一双鞋就参加了一个跑步比赛。但是,阿里失败了。他虽然得到了第一名,但因为没有完成妹妹的梦想,阿里滴下了伤心的泪珠。影片结尾,阿里坐在水池边,将磨出水泡的双脚放进水里,一群红色金鱼围绕着阿里,轻轻地吻着他的脚。

  影片的故事非常生活化,特别是阿里和妹妹传递本子商量的那一幕,让我想起了童年。小时候,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也有着和阿里相似的心情,也试图采取些在大人眼里觉得幼稚但在孩子看来是聪明的方法,让后果好一点。

  影片中,让我感动之一,是阿里和妹妹的懂事。贫穷的家境使得这双鞋子的丢失成了阿里兄妹俩真切的烦恼。但两个懂事的孩子却勇敢的选择共同承担。它他们没有能力独自赚回买新鞋子的钱,于是他们商量共用阿里的球鞋,这样他们自己就很辛苦,利萨总是飞跑着放学,阿里总得飞跑着上学,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想让多病的母亲和辛苦的父亲再为鞋子烦恼。

  影片中,让我感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善良。阿里的爸爸坚决不将清真寺的糖拿为己用;妹妹的鞋子掉到水道里,一位好心的老爷爷替她捞了上来;阿里因迟到被校长开除,班主任为阿里说情;体育老师答应给阿里一次参加比赛的机会。影片中善良的人很多很多,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阿里兄妹俩。当妹妹发现了自己的鞋子穿在一个小女孩脚上时,就在放学后悄悄地跟踪了小女孩。我原以为阿里和妹妹会跑到小女孩家大吵大闹,但是他们没有。当他们发现小女孩的爸爸是盲人,并且家里也不富裕时,他们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想法。我真的被他们感动了。阿里兄妹也不富裕,还天天为鞋子不停地奔跑,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情况比小女孩还糟糕,但是他们选择了宽容——把鞋子留给了小女孩。有一幕,我甚至流泪了。为了想凭自己的努力送妹妹一双鞋子,阿里苦苦哀求老师,终于得到了参加比赛的机会。阿里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得亚军—赢得鞋子。可是不知不觉,阿里跑了冠军。在拿到奖杯,校长和体育老师笑眯眯地围着阿里拍照时,阿里却低着头,水汪汪的大眼睛滴下了委屈的泪水。我想,没有一人懂阿里当时的心情,他们可能认为小英雄是高兴。但在阿里的心中,一个大家都想得到的奖杯,比不过一双鞋子。因为这是阿里对妹妹的承诺,也是兄妹俩的梦想。

  《小鞋子》,一部温馨、感人的电影,虽然故事内容不刺激,但非常具有生活的气息。平平淡淡的生活,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并且注入了人性价值的关怀。我想,这也是当代社会所欠缺的吧。

   第五篇:小鞋子

  《小鞋子》观后感

  《小鞋子》令人感动,虽然这里贫困落后,但更多的感受还是温暖和真诚、力量和希望。贫困会让人陷入困境,但也是一种激励,为生活打拼的激励。而这种坚韧和倔强表现在一个纯真乐观的孩子身上,更让人感慨和震撼。这部电影是感人的,但不是令人因同情怜悯而流泪的。他们不需这些,他们的精神饱满富足的让每一位观众汗颜。以前对伊朗知道它更多的是战争、石油、沙漠、宗教等,给人灾难令人困苦的事情,觉得它是冰冷的灰暗的一角。看完《小鞋子》,对伊朗的印象大为改观,它让我感受到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面临贫困的坚韧和力量。希望,是的,它给人的是希望。看到一个民族不屈抗挣的现在和朝气蓬勃的未来。

  《小鞋子》的故事很简单: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了,阿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这部电影在讲述穷人的故事,但决不是穷困的展览。而是表现孩子们是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走出困境,如何独自度过难关而不愿给操劳的父母增添一丝的负荷。阿里和莎拉的做法或许是幼稚的,但他们的纯真和懂事不得不让人心动。一双鞋子,对大人来说或许很容易得到,但对于孩子,却是要付出许多才能实现梦想。阿里与莎拉每天奔跑着换唯一的一双球鞋。莎拉承诺哥哥不告诉父母他的失误,穿着哥哥的臭球鞋在同学们那些华丽的鞋子中间是多么的羞怯和自卑。妹妹放学急急回家,匆忙间鞋子落如水沟,想着哥哥在巷口已是心急如焚,追着鞋子拼命的奔跑,几乎听得到她的心脏焦灼的跳动声。看她几次探身去抓随流水飘飞的鞋子,恨不能跳下水去。她想捞捞不到鞋子时,颓然倒地深深的绝望和悲痛压迫着孩子稚嫩的心灵。考试时,莎拉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的手表,这时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心情:哥哥再等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还有时间吗?阿里因时间紧迫拼命跑向学校还是迟到,受到校长严厉训斥,委屈的泪水溢满眼眶,可是一个孩子最终也只能用眼泪流露自己的无辜和委屈,却不被理解。阿里和父亲进城工作,父亲赚到钱后,阿里一再暗示爸爸给妹妹买双鞋子,爸爸也欣然承诺。可是美梦又在瞬间破灭,父亲带着阿里的自行车失去控制撞到了树上。当阿里得知运动会季军奖品是一双球鞋,他苦苦哀求老师参加比赛,流泪的眼睛、沙哑的声音,让老师也为之心痛。阿里想着妹妹因自己的失误而天天焦急奔跑,想着妹妹的善解人意和自己的承诺,拼命的奔跑着。可是他只想要季军,因为他需要一双鞋子,所以他跑道了第一后又放慢脚步,回到第三。可是不幸阿里被别人拽倒摔在地上,他爬起来继续向前冲,他闭上眼睛拼命冲向终点,他得了第一名。阿里倒在地上,老师扶起他时问的第一句话却是:我拿到季军了吗?阿里站在领奖台望着那双崭新的鞋眼里满是泪水和失望。

  为了一双鞋子,他们如此认真的努力着,不放弃一丝机会,没有一丝的懈怠。尽管无奈、委屈、辛苦,可是他们都一一忍下,为了心中的梦想。孩子对梦想的坚持,坚定的信念。他们那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希望,不管怎样就算是爬下也要坚持的向它靠近。这分坚持,是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在这样纯真无畏的孩子面前,贫穷又何妨!

  看《小鞋子》是心灵逐渐感慨而温暖的过程,是灵魂得到洗礼的过程。他们即使在困境中还保持着自尊、淳朴、善良。兄妹本想要回他们的鞋子,可是看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他们就想女孩家境更差,更需要这双鞋子。穷人间的关爱体恤。阿里得了奖品送给妹妹,浓浓的兄妹情义。家境贫困,父亲对教会的糖果毫无私心,纯洁的信仰。电影很单纯很干净很温暖,明亮的阳光,柔缓的音乐。孩子的脸上没有对贫穷的抱怨自卑,也没有浮躁无助,没有慌惶逃避,更没有穷苦人间互相敌视,而是互相帮助,互相同情。这是一个纯净温暖的世界,宛如天堂!

  这让我觉得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心念,有梦想、真诚的对待生活,就会生活在阳光之下,就会有希望和幸福。阿里的童年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生活给了他贫穷,可也给了他为人生打拼的激励。贫穷或者就是一堂课,教会他如何真诚的面对生活!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曾窘迫苦涩,曾无数次被现实打击,曾怀疑坚持是否应该继续。这部电影告诉我不要说放弃,无论社会如何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人生如何坎坷多舛、风雨如晦,都要紧紧守护心中的一片纯净。